1、設備前端的感應電防護
雷擊電磁脈沖(LEMP)所產生的感應電動勢通過侵入通道疊加在線路信號上產生瞬間高電壓,擊毀各類用電設備和微電子芯片,因此在實施防雷工程時必須將防感應雷作為重點,進行有效的防御。在設計綜合防雷時,應從以上通道進行重點防護,同時做好等電位連接和共用接地系統。
(1)前端帶云臺監控攝像機的感應雷防雷措施:監控攝像機前端安裝組合式視頻、云臺、電源三合一避雷器一個,型號:HD-CCTV-PVC/A。
(2)前端無云臺監控攝像機的感應雷防雷措施:監控攝像機前端安裝組合式視頻、電源二合一避雷器一個,型號:HD-CCTV-PV/A。
(3)防雷器接地線:防雷器用≥2.5mm2的絕緣多股銅芯黃綠色軟線直接與地網連接,接地線和用作直擊雷引下線的立桿之間要彼此絕緣,并且盡量做到短而直。接地線宜放置在立桿內。
2、傳輸線路的防護
無線視頻監控系統的傳輸線路主要有光纖、同軸電纜及雙絞線。在系統防雷時應針對不同的傳輸線路分別做不同的防護。
光纖作為傳輸線路時,由于本身不是導體,對雷電流沒有感應,所以線芯不考慮做防雷措施,但加強芯應接地處理。
同軸電纜做傳輸線路時,應該在傳輸線路兩端安裝同軸避雷器,并對傳輸線路進行穿鋼管埋地敷設,在線路的兩端對鋼管分別接地,做等電位連接;
雙絞線做傳輸線路時,應該在傳輸線路兩端安裝數據信號避雷器,并對傳輸線路進行穿鋼管埋地敷設,在線路的兩端對鋼管分別接地,做等電位連接;
3、傳輸線路的布線
無線監控系統傳輸線路主要是信號線和電源線。
室外攝像機的電源可從終端設備處引入,也可從監視點附近的電源引入。
控制信號傳輸線和報警信號傳輸線一般選用銅芯屏蔽軟線,架設(或敷設)在前端與終端之間。
傳輸部分的線路建議采用帶屏蔽層的線纜或線纜穿鋼管埋地敷設,保持鋼管的電氣連接,這樣對防護電磁干擾和電磁感應比較有效。如電纜全程穿金屬管有困難時,可在電纜進入終端和前端設備前穿金屬管埋地引入,但埋地長度不得小于15米,在入戶端將電纜金屬外皮、鋼管同防雷接地裝置相連。當條件不允許時,可采用通信管道或架空方式,此時傳輸線纜與其它線路其溝的最小間距和與其它線路共桿架設的最小垂直間距,可參照GB50198-94《民用閉路監視電視系統工程技術規范》進行敷設。如:傳輸線纜與220V交流電線線路共溝(隧道)的最小間距為0.5m,與通訊電纜的最小間距為0.1m;傳輸線纜與1~10KV電力線共桿架設的最小垂直間距這2.5m,1KV以下電力線最小垂直間距為1.5m,與廣播線最小垂直間距為1.0m,與通信線最小垂直間距為0.6m。
從防雷角度看,套金屬管埋設方式防雷效果最佳,架空線最容易遭受雷擊,并且破壞性大,波及范圍廣,為避免首尾端設備損壞,架空線傳輸時應在每一電桿上做接地處理,架空線纜的吊線和架空線纜線路中的金屬管道均應接地。
4、無線視頻監控室設備防雷
無線視頻監控室主要設備包括監控中心電腦、視頻矩陣、硬盤錄像機、對講系統以及監控室電源等。
無線視頻監控系統設備機房位置應選擇在LPZ最高級區和避免設在建筑物的頂三層內;當建筑物天面部分的避雷網格尺寸不符合系統抗干擾的要求時,應在天面加裝屏蔽層。使用非屏蔽電纜,入戶前應穿金屬管并埋入地中水平距離10米以上。如受條件限制無法穿金屬管埋地入戶,則應加長入戶屏蔽管或棧橋長度,金屬管或棧橋的兩端以及在雷電防護區交界處要做等電位連接和接地。無線監控設備為金屬外殼時,應用最短的導線將其與等電位連接帶連接。如是非金屬外殼,當設備所在建筑物屏蔽未達到設備的電磁兼容性要求時,應加裝金屬網或其它屏蔽體對設備屏蔽,金屬網應與等電位連接帶進行等電位連接。計算機、通信、監控機房的設備應與建筑物外墻保護1米左右距離。以防止大樓遭到直擊雷時沿外墻泄流入地的引下線周圍產生較強的電磁場而損壞微電子設備。